|
- 阅读:4433
- 回复:3
- 发表于:2024/11/29 8:45:15
- 来自:安徽
- 楼主
- 倒序看帖
- 只看该作者
为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由欧帆集团欧帆时代之光、临泉爱琴海购物公园主办,临泉在线协办的欧帆时代之光2024年“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经推荐、投票、评议、审定等程序,拟授李培林等10人欧帆时代之光2024年“十大孝子”荣誉称号,现予以公示。
孝行事迹:“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他们从来不会计较这份爱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但是反过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在我身边有一位孝顺母亲的好儿子,他就是我的大伯。二零一零年的春天,奶奶在干活的时候突发高血压。大伯把奶奶从医院带回来后,奶奶便卧床不起。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奶奶和植物人没有什么区别,吃喝拉撒都需要人来伺候。虽然奶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只有大伯选择留在家中照顾他生病的母亲。大伯是家中的长子,他不仅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整个家,而且寸步不离的照顾卧床的奶奶五年多。他每天为奶奶炖好鸡蛋羹,一勺一勺喂给奶奶。奶奶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病情稳定,干干净净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我知道虽然那时的奶奶早已不记得任何人,但她的潜意识里一定记得大伯。依稀记得奶奶去世时,我在大伯脸上看到的不是解脱,而是悲伤与不舍。 古有卧冰求鲤,今有五年如一日在床前照顾卧床老母。他在自己的壮年毫不犹豫地选择照顾生病不能自理的母亲。那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但大伯从来没向他的兄弟姐妹抱怨过,而是一个人用他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给予他的磨难。他不惧苦,不管别人的目光,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这些子女诠释了什么是“孝”。
孝行事迹:自从嫁入婆家,婆婆就因为大脑失常,走失多年未回,带读五年级的婆妹,和读初一的婆弟,把长嫂如母发挥的淋漓尽致,大概结婚的第十三四年的时候!婆婆突然被一好心人送了回来!由于当年病情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是时而清醒,时而犯病,王翠萍起初带婆婆去看精神科,由于年龄大,病情时间久,也没什么特效和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导致婆婆不能自理,为婆婆一日三餐不厌其烦端吃端喝,为其洗澡,还为了婆婆的回家,王翠萍经常督促老公为婆婆办理了60岁大寿,周围三几里路的人,无不夸赞王翠萍是的好儿媳,尊老爱幼,在家照看婆婆期间,养过两年山羊,在养羊的那两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都会亲自动手杀羊,给杨桥镇宁大村公办敬老院送羊肉,看望敬老院的老人。
孝行事迹: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她30年的坚守和付出诠释着孝道与亲情的真谛,成为了十里八乡传颂的孝媳典范。走进赵兰英的家,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干净整洁,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眼前这三位耄耋老人就是赵兰英的公公婆婆和娘家母亲,虽然今年都已是80多岁高龄,但看起来依然面色红润,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而这都是得益于赵兰英的照顾。面对三位高龄老人,她悉心照料,每天嘘寒问暖,从照顾老人们的衣食起居,一日三餐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到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给老人们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力所能及的,她都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在老人身体不适时,她更是将老人放在心上,四处寻医问药,忙前忙后,毫无怨言,让三位老人在晚年能得到体贴的照顾,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如今,赵兰英已经年过半百,但她依然坚守在三位老人身边,继续着她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她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女性的坚强和伟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孝行事迹:丈夫是界首大队三级消防长,辗转南北,保家卫国;李小灵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日常生活中她对公婆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公婆红过脸。2015年,公公骨折住院,她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老人,白天上完班,跑医院;中午煲好汤,跑医院;晚上,安顿好儿女,再跑医院。每年“八一”建军节,她和社区人员一起排练节目,给消防队官兵带去节日的欢乐;多次为临泉消防队春晚策划、表演、主持节目。2017年、2019年被阜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分别评为“最美军嫂”、“十佳军嫂”,2018年、2019年均被临泉县评为“最美军嫂”并颁发荣誉证书。
孝行事迹:牛玉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婆婆患有脑梗,公公双目失明,牛玉玲在家肩负着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担。2002年,69岁的婆婆因脑梗住院,牛玉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公公和孩子做好饭菜后,骑着自行车匆忙赶去医院照看婆婆,每天奔波在医院和家之间。婆婆出院后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牛玉玲不嫌脏、不嫌累,每天为婆婆洗脸洗脚、擦身、***、翻身,换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想方设法逗老人开心。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11月,年仅38岁的丈夫因受到惊吓患上精神病。当时,牛玉玲感觉天塌了一样,一时间崩溃大哭。但想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她狠狠的抹掉眼泪,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垮下,这个家还需要自己撑起来,无论多辛苦都要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是15年。牛玉玲当选2022年9月份“最美临泉人”。为一时之孝易,为一世之孝难。多年来,牛玉玲无微不至地照料患病公婆和丈夫的行为潜移默化着自己的孩子和村邻,她用善良、真诚的实际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社会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孝老的赞歌。
孝行事迹:许多人眼里,残疾人应该是被照顾的人群。然而郭海虎,家住郭沟自然村郭沟村民,因年幼时患小儿麻痹,双下肢肌肉萎缩,长期无法正常行走,妻子因维持家庭生计,多年长期在外务工,而他尽自己所能坚强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这样一位腿脚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始终怀揣感恩之心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的九十五岁老母亲25年,洗漱换洗、穿衣喂饭、端屎端尿。他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他虽肢体不便,但却努力为母亲挡风遮雨,用爱构筑一个温暖的家,他的孝顺得到邻里一片称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孝”的传统美德。他赤诚的孝心让我们感受到他那如火炽热的人生和孝义两全的传统美德。坚强写大爱,孝心见真情,平凡的郭海虎用坚强与孝心奉献真情,为世人书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感人赞歌。
孝行事迹:王素敏是临泉县杨桥镇刘楼村大崔庄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丈夫需要外出务工,3个儿子儿媳也常年在外务工。因此,照顾家庭的责任则是落在她的肩膀上,她不仅一人带着3个幼小的孙子孙女,还担负起照顾年迈的孤寡老人堂叔的担子,她照顾的这位老人,名叫邱仲起,今年82岁,是她的堂叔。她悉心照料患病的堂叔,10多年如一日,每天服侍三餐、洗衣、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照顾3个孙子……没有丝毫怨言,她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孝老敬老之心,用孝爱之美诠释着人间大爱,用孝心、爱心、责任心诠释着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孝行事迹:在命运的逆境中,王海稳肩负起家庭的重量。丈夫的意外离世,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但她并未屈服。她独自一人,撑起两个未成年孩子的天空,照顾年迈的公婆,还要为生病的爷爷和奶奶奔波于医院之间。日复一日,她的坚强和勇敢成了家的希望。病房里,王海稳的身影成了最坚实的依靠。无论何时何地,她都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在生活的磨难中,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的重担。
孝行事迹:2016年5月,婆婆因突发脑血栓不幸瘫痪在床,作为儿媳,韩改芝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早起晚睡。婆婆因为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被褥和衣服,韩改芝为婆婆拆洗被褥和衣服的次数就已经数不清了,为了让婆婆舒服,韩改芝会及时给婆婆更换尿垫子,还要给婆婆翻身擦洗,防止老人因长期卧床而生褥疮。最近一年,每天至少要更换三次尿不湿,擦洗三次。对于婆婆的日常饮食,韩改芝更是认真仔细,为了给婆婆补充营养,她平时尽量把饭菜和肉做得熟烂可口,旁人看到都要道一句辛苦的很。但韩改芝却说:“只要看到婆婆舒心的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除了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韩改芝还时常陪伴婆婆聊天,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让婆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每当婆婆心情低落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安慰婆婆,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正能量。日积月累的无悔付出,如水滴石穿,婆婆感到了媳妇的孝心,逐渐树立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陪伴着婆婆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韩改芝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她是老人久病床前的孝媳妇,也是丈夫家里家外的好帮手。
孝行事迹:2012年,爷爷因脑血管疾病得了偏瘫。为了给爷爷看病,本就不富有的家庭雪上加霜。爷爷一度放弃治疗,想为这个家省点钱。王彬安慰爷爷:“不用担心家里,有我呢!”王彬每日帮爷爷喂水喂饭、洗澡擦身、换尿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王彬的照料下,爷爷的身体逐渐恢复,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王彬的母亲经检查得了肺癌,一家人欲哭无泪,但王彬没有悲观,他带着母亲四处看病从山东到北京,从上海到广州,倾尽所有,全心医治。为给母亲治病,没多久家里就债台高筑。有时候借不到钱,自己偷偷的落泪,但为撑起整个家,他擦擦脸昂起头扛起家庭重担继续前行。王彬的孝心感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大家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公示时间: 2024年11月28日——2024年12月4日
|
|
|